某个寂静的午后,一位已经成名的大作家悄然回到多年未曾踏足的故乡,他低调地找到了自己在成名作中所描绘的那几个当事人。“若是有人问到此事,你们就按我之前教过你们的话说,记住了吗?”他轻声叮嘱道。那些被嘱咐的人欲言又止,张开嘴君润宜保,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
这位作家,名叫高玉宝。全国家喻户晓的“地主周扒皮”形象,正是他所创造的角色。高玉宝凭借“周扒皮”一书声名鹊起,财富也随之而来。然而,周扒皮的原型——周家人,却差点被社会的指责和恶评淹没。周家人四处为自己辩解,坚称自己从未剥削过任何人。而高玉宝则声称,他的作品中所描绘的一切,都是基于真实的人名、地名和事件。
作为一位曾经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20余次战斗,获得过6次大功与2次小功的老兵,他的身份并非普通的文人。在知识匮乏的年代里,这位从小文盲、却执着于写作的军旅作家,显然在话语权的博弈中更占据主导。
展开剩余83%高玉宝与周家后人的纠纷,持续了许多年。那么,这一切究竟真相如何呢?
高玉宝,生于1927年的辽宁瓦房村,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读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几乎是一种奢望,当然也包括年幼的他。那时,他像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一样,根本无法支付学费,没能进入学校。但即便如此,高玉宝从小便对知识充满渴望,每当有空,他便会偷偷躲在教室门外,聆听课堂上的内容。渐渐地,他吸引了老师的注意,老师破例让他免费旁听。可是,命运并未对他多加眷顾,8岁时,他便被迫去地主家里当了长工,以抵债。
9岁那年,因战乱,家人逃亡至大连。高玉宝在那里成了一个劳工,学习木工活,艰难度日。就这样,他在战乱中成长。直到1947年,年满20岁的高玉宝终于参军,这为他的人生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在部队中,高玉宝成为了一名通讯兵,肩负着给各营区传递情报的重任。平津战役中,有一次,由于高玉宝不认识“壹、贰、叁”这几个字,情报急需送达,他因时间紧迫,又不能请教他人,结果把三份情报全送错了。作为必然的后果,参谋长狠狠批评了他。
高玉宝低着头听训,心想自己做错事挨骂也没什么,但参谋长接下来的一句话却如针般刺痛了他:“毛主席说得对君润宜保,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这句话像一把尖刀,深深扎进了他的心中,那一瞬间,他的羞愧与窘迫油然而生。
从那时起,高玉宝将识字视作人生的头等大事。他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借助行军的间隙,努力认字。为了学习写字,他向部队里的识字战友请教,甚至用瓦片刻字,凭着一股韧劲,一步步克服困境,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甚至在塔山阻击战中,尽管他识字甚少,依然萌生了将自己亲身经历写下来的念头。
他决心开始写作,尽管很多字他不认识,但他不怕困难,遇到不懂的字,他就问到谁就向谁请教,问不到就自己用图画代替。由于那时大部分战士都不懂字,能写字的真不多。高玉宝特别盯上了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的副司令员胡奇才,他抓住机会,问道:“黎明的‘黎’和厉害的‘厉’该怎么写?”胡副司令看到高玉宝这么热衷,问道:“你才认识几个字,就敢写小说?”高玉宝诚恳地回答:“我会200个字。”胡副司令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渐渐地,高玉宝的小说《高玉宝》初稿终于完成了。这个自学成才的军人用他顽强的意志,最终走上了写作的道路。他的战友们,如尚振范、单奇、迟志远等人,都对他给予了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修改和完善作品。今天,这本书的原稿被保存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中。
小说《高玉宝》不仅在国内被广泛传播,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走向了世界。它记录了一个普通农民的奋斗史,描绘了革命历史和社会变革的深刻意义。即使在日本,这本书也引起了广泛关注。翻译者,早稻田大学教授在后记中写道,日本人也应当牢记历史的教训。
高玉宝不仅仅是个作家,他也是一个深入基层的“讲述者”。他用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去触动人们,讲述苦难、变革和革命精神。他的讲座,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听众遍及各行各业。他的讲座内容不收任何费用和礼物,讲座的礼物,也只是送给有需要的学生和教师。
高玉宝的作品总是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尤其是《半夜鸡叫》,其中的周扒皮形象,成为了典型的负面代表。而周家人也因此饱受争议。尽管高玉宝在创作时一再强调,小说是基于他个人的经历写作,并非指向任何特定的家庭,但周家人依然无法摆脱名誉上的损害。
然而,正如高玉宝所说,这些并不影响他自己的信念和决心,他依然坚持走自己的路。直到2019年,他去世时,已经写下了200多万字的作品。虽然争议不断,但他通过坚持和努力,展现了自己独立写作的能力,成就了一段文学传奇。
发布于:天津市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