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场景驱动已成绿色技术产业化“关键一跃”,在昨天举行的浦江绿色低碳创新论坛上,多项创新绿色技术转移转化路径与合作计划发布,覆盖人工智能工具、国际项目、应用场景等,为上海建设全球绿色科技创新枢纽汇聚智慧和活力。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中国办事处主任刘华表示,今年WIPO首次将日风险资本交易量纳入世界百强创新集群考核指标,上海在这一指标上名列第二,仅次于圣何塞-旧金山城市群,展现出上海活跃的创新市场和广阔的创新空间。
WIPO数据显示,目前几乎每三项专利中就有一项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当下绿色技术与城市的科技创新息息相关。WIPO GREEN是联合国最大的绿色技术平台,现已收储来自140多个国家的逾13万项技术,拥有150个全球合作伙伴,并在十多个国家成功落地加速项目。
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绿色技术发展处处长席芙蓉介绍,上海去年应邀加入WIPO GREEN城市加速项目,切实解决了中心城区电动市政车辆移动充电、缓流河道稳态治理、近郊农业大棚土壤盐渍化修复、集装箱育苗工厂补光节能等多个现实问题,为上海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此次论坛上,“自动驾驶移动充电机器人”“节能补光技术赋能植物工厂”“生物基材料修复盐碱化土地”三个已落地项目,作为WIPO GREEN城市加速项目上海典型案例正式发布。
“自动驾驶移动充电机器人”即由纵目科技开发的“闪电宝”移动能源机器人。这款达到L4级智能驾驶水平的“会走路的充电桩”不依赖固定电源秦安配资,可提供60千瓦移动快充能力,最多可服务24个停车位。它还可与FlashHub智能双模充电桩组合部署,在无需大规模布线的前提下,实现“移动+固定”的一体化充电。目前,“闪电宝”已在全国投入500余台。
“节能补光技术赋能植物工厂”首创大角度旋转式LED补光灯,补光角度扩大到120°,设计多路可控电路满足不同生长周期的光照需求,补光面积增长到0.5亩/盏。团队研发的首个中草药生长数据库与中草药吸收光谱数据库,覆盖10多种高价值中草药,为其全生命生长周期提供精准指导。该技术已在云南、海南建成共3万亩示范基地,实现亩均增收万元。
“生物基材料修复盐碱化土地”去年初在新疆喀什地区打造的两个示范基地展现出一片绿色生机:原本有机质含量为零、无法生长任何农作物的戈壁滩上,已经种上了玉米、苜蓿、高粱、西瓜、甜瓜和节水抗旱稻等作物。去年底,这一治沙扩田的中国方案在阿联酋阿布扎比成功复制推广。今年,这一技术还将在非洲大显身手。
席芙蓉表示,2026年WIPO GREEN加速项目(上海)将进一步升级,除拓宽应用场景、深化技术对接外,更将推出“绿色技术IP加速营”,聚焦绿色低碳赛道探索高价值专利组合、协助企业制定绿色知识产权战略规划,为绿色技术创新价值实现与企业竞争力提升保驾护航。
近年来上海围绕深远海风电、新型储能等七大领域布局15个绿色低碳转型重点应用场景,启用绿色技术银行、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等平台,落地全国首套兼容燃煤+燃机烟气的CCUS示范装置、首个规模化商业运行的绿色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等标杆项目,未来将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推进绿色低碳技术集成创新、强化金融赋能加快成果落地、链接全球网络加强智慧共享。
吉利汽车以及立讯精密也分别分享了各自的绿色低碳规划及应用场景,其中吉利汽车集团俞绍华以“携手供应商伙伴打造绿色供应链应用场景”为题,介绍了吉利汽车低碳转型的系统路径,以“2025年单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减少25%以上、2045年实现碳中和”为核心目标,从设计、制造、供应链、使用端多维度发力,构建全链条绿色供应链生态,并发布了性价比高的能源替代、节能降碳技术、CCUS技术、固碳技术等绿色技术需求。
立讯精密发布“可持续发展路线图”,围绕环境、社会和治理三大维度构建战略体系,明确“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为主、碳抵消为辅”的碳中和策略,提出“不晚于2050年实现自身运营及价值链碳中和”目标,并发布了电气化改造、可再生燃气、碳汇方面的技术需求。
论坛还集中发布了绿色技术的AI助手“小绿”、绿色伙伴计划及链主企业绿色低碳应用场景秦安配资,更有来自丹麦、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国际嘉宾与国内行业领军者分享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创新经验,全方位破解绿色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难题。
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