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已经过去多少年了粤有钱,陆维国进入四连,成为连长,又离开。眼前的景色换了一拨又一波,他总喜欢有空就去军事博物馆看看。
琳琅满目,静静躺着的战利品里有一面
用白色丝线绣着的虎头旗
,虎头的两边是两个大字
“优胜”
。这面旗子是南韩
李承晚手下的首都第一团“白虎团”的团旗。
虎头旗的背后是一段与杨育才有关的抗美援朝的故事。
奇袭白虎团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在美国的强大攻势下,朝鲜军队难以抵抗。10月,美军攻陷平壤,试图从朝鲜进入中国东北,对我国国土蚕食。
展开剩余93%为了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彭德怀总司令,带领中国志愿军,远赴朝鲜,与朝鲜的军民一起战斗。
作为第203师第607团第1营第3连的战士,杨育才毅然登上了北去的列车,来到了祖国的边疆——鸭绿江。
刚入党不久的杨育才,凭借着英勇和无畏,就获得
三次三等功
和
一次一等功
。
初入朝鲜,我方对朝鲜的地形并不熟悉,为了之后作战的顺利,需要尽快地摸清楚战场的情况。
607团决定成立一支先行侦察兵,来探清楚朝鲜的地形。
这个任务是艰巨且危险的,不说朝鲜对于我们来说是完全陌生的,更何况现在这里遍布着美军和南朝鲜的兵力。很容易打草惊蛇。
于是先行侦察兵的要求就非常严格,需要身形敏捷,头脑灵活,可以随机应变,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职务必须要在副班长以上,且为组织认可的坚定的共产党员。
原本杨育才是没在选拔的名单里的,但是连长想到了这个很能用得上的小伙子,就把杨育才推荐了上去。
事实证明,组织的选择是没有错的。
杨育才在渡河的过程中,在湍急的河水里,成功救下了三名战士,并且给组织留下了敌军的行踪标志。
为我方后面的战斗打开了一个良好的局面。
终于1953年,在中国志愿军的奋战下,美国早已无法支撑中国的反攻,提出想要谈和,双方约定交换战俘。
然而这场谈判明为求和,实为阴谋
。
南朝鲜总统李承晚在美军的支持下,蓄意阻挠停战协议的达成。约定双方交换战俘,李承晚暗地里转移2.7万战俘,并写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叫嚣”道:
“如果达成一项容许中国人留在朝鲜的和平协议,大韩民国将认为它有理由要求除了那些愿意参加把敌人驱逐到鸭绿江以北的国家外,所有盟国都得离开这个国家。”
为了粉碎这场假谈真打的阴谋,让他们老老实实地认输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在1953年的夏天,进行了一场非常重要的反击战,也就是后来俗称的
金城夏季反击战
。
就在这场金城反击战中,时任副排长的杨育才带领志愿军,造就了一个绵延后世的
“奇袭白虎团”
的传奇。
7月战役打响。
彼时地方的精锐部队是南朝鲜首都第一团“白虎团”。李承晚亲自授予白虎团虎头旗,是南朝鲜名副其实的王牌部队。
我方很快制定了策略,决定组建一支精锐小分队,偷袭白虎团部,正所谓擒贼先擒王。于是一个“化妆奇袭班”就诞生了。
长得人高马大,鼻梁挺括的杨育才就是这一行人中的“美国顾问”,其他人则是护送美国顾问的南朝鲜军人。
他们一路隐蔽前行,但只要是人方便走的路上,美军是布满了雷区的,一不小心就会粉身碎骨,前功尽弃。脑袋瓜转得极快,人称“小诸葛”的杨育才突然想到,有一个地方的地雷肯定少——河边。
因为河道两旁,土质松软,一旦下雨或者河水上涨,埋在土里的地雷就会露出来,所以河道的两旁一定是地雷最少的地方。
果然被他猜对了。
找到了正确前进的道路,给奇袭小分队拉快了任务进度。
他们一股气赶到伪军团部所在位置二清洞,正准备大摇大摆进去时,杨育才突然发现,队伍后面多了条小尾巴,明明来的时候12个人,怎么变成了13个。便派人从背后小心查看,原来这是个南朝鲜士兵,他真的以为这是南朝鲜护送美国顾问的小队,自己刚好掉了队,就偷偷跟了上来。
让人没想到的是,他竟然知道
哨兵的口令“古轮欧巴”(云雹)
,真是打瞌睡就来了人送枕头,天助我方啊!
当炮弹声响起的时候,已经准备已久的杨育才第一个跃出坑道,然后立即将十几名侦察兵分成个三个小组,先打掉敌军的炮兵指挥部。然后杨育才带着两个人,摸进了敌军的团部会议室。往里头扔了几颗炸弹之后,一声声闷雷轰炸声从敌人的会议室传来,接着会议室的灯就灭了,我方侦查员拿着手电就冲了进去。三组打配合,手电筒光指到哪儿,子弹就打到哪儿。
黑灯瞎火底下,打得敌人乱喊乱叫,大声呼喊着投降。
黑暗中只听得,一名侦察兵,兴奋地地大喊着“副排长,白虎团的大旗被我们拔下来了!”
这场对白虎团的突袭,在任何意义上都是极为成功的,凭借着以极少的人数干掉了南朝鲜首都第一团,在粉碎南朝鲜和美军的阴谋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战败的敌方,灰溜溜地签订了停战协议,原本人家打算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结果没想到我们把陈仓给炸了,真是好不爽快。
美国原陆军上将李奇微曾经在他的回忆录《朝鲜战争》中说道:
“中国人在1953年7月份发动的攻击矛头指向南朝鲜首都师。中国的两个师突破了首都师的防线,形成对该师的合围之势粤有钱,几乎将该师歼灭。首都师在一片混乱中向后撤退。”
共和国小诸葛
这个在奇袭白虎团的战役中建立奇功的杨育才,有着颇为波折的成长经历。
1926年,一个贫困的陕西农户家中出生了一个婴儿,这个孩子就是杨育才。
苦难总喜欢找上贫家,似乎是为了验证祸不单行的道理。小小的杨育才母亲却早已经过世了,只留下饱受生活折磨的父亲和他相依为命。
家里实在是太穷了,为了吃饭。他就去地主家里给人放牛放羊。至于读书,那是杨育才不敢奢望的事情。
在陕西的黄土高坡上,他每天上坡下坡,追着牛羊跑,人小,可牛羊并不小,为了防止他们走丢,他练就了脚上的好功夫,大家说他是“飞毛腿”。
谁能想到小时候的飞毛腿会变成共和国的小诸葛呢?
可这时候的杨育才并没有体会到他的能力会有多大的用处,只能够让他每天的放羊放牛完成得不那么辛苦而已。
甚至为他带来了祸事。
13岁那年,国民党到他们生活的村子招兵
,杨育才不想去,只留下父亲一个人该怎么活呢。他偷偷跑了出去,一个人风餐露宿,衣不蔽体,过着比原来更苦的生活。没有人和他聊天,寒风里取暖,也不知道父亲一个人在家怎么样了,他垂头丧气的。
但只要不被抓过去就还有希望不是吗?
可是突然的一天,父亲死了。
杨育才犹如雷劈,在这个世界上他只有父亲一个亲人了,难道这世道真的吃人不吐骨头吗?
他没能忍住,决定偷偷回家奔丧,果然还是被发现了。就是因为他跑得快,国民党的人派他做了传令兵。
他不是没想过逃跑,可是万一逃跑被抓住了,是会被打死的。国民党为了杀鸡儆猴,这种事情做得并不少,他不能拿命开玩笑。
终于杨育才有了一个机会。
1949年杨育才所在的国民党部队被我党击败,他成了俘虏,共产党是从不虐待俘虏的。
彼时,他有两个选择,要么回家种地,好好做个农民,要么加入中国共产党,跟着大家保家卫国。
杨育才没上过什么学,没有文化,他其实不知道该怎么选。他原本是要回家种地的,可在和我们的战士一天天的相处中,他知道了我们和国民党哪里不一样。
嘴巴从来都不见得是最有效的宣传,为人民真实的付出才是,不需要多少言语,只要群众的眼睛雪亮,他们就能看得明白。
于是从这天开始,杨育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队伍。脚力好,脑子又好的他被大家称为“小诸葛”。
不久后,朝鲜战争爆发,他的传奇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一起,成为我们永远铭记的故事。
最后的敬意
“弹上膛,刀磨亮,杀敌豪情满营房,单等冲锋号角响,尖刀直插敌胸膛!”。
这是《奇袭白虎团》里严伟才的的唱腔。
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也就是大家小时候常说的样板戏,曾经响彻中国大江南北。里面有个打虎英雄,名叫严伟才,可以躲避坦克车,毛主席盛赞他是不可埋没的人才。
这个人的原型就是杨育才。
据说《奇袭白虎团》是在周恩来总理的建议下,为了让人们了解我们国家的英雄们,而做的戏剧之一。也是为了鼓舞大家的士气。有这样的英雄人才在军中为了国家拼杀,战士们会知道祖国与他们同在。
杨育才离休前是济南军区某师副师长,陕西人。
1949年入伍,19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美援朝中粤有钱,先后获得
三次三等奖,一次一等奖,一次特等奖
,获得
“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
的称号,朝鲜政府院赠与其
“一级国旗勋章”
。
回国后,杨育才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连长、营长、副团长、师副参谋长、副师长等职,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受到毛主席等的亲切问候。
1999年4月28号,杨育才师长病逝。
1999年4月25日,那天中国老龄委员会,组织了一批英雄模范到北京观光旅游,杨育才师长就在这行人当中。
因为他年事已高,身体多方面都有一些状况,前几年还做了胃切除手术,身体不适合非常的虚弱,不能够过于劳累了。
他决定一定要趁着这次去北京的机会,到解放军总医院好好地检查一下身体,这也是他的儿女的心愿。
彼时杨育才师长的女儿陪父亲走这一遭,她是一名护士,她想由她来照顾父亲,这趟行程应该就不会有什么问题,自己看着他也可以放心。却没想到,这竟然是她与父亲一起度过的最后的时光。
4月28号,杨育才突然发烧。女儿很担心他,劝他说明天就不要去参观毛主席的纪念堂了,希望他好好休息,等身体好一些再去也不迟。
不知道是不是杨老先生隐隐约约有些什么感觉,他死活不肯听从女儿的劝告,执意前往。
“别的活动我可以不去,看毛主席的纪念堂我一定得去。”
从踏上纪念堂的台阶开始,杨育才就开始止不住地颤抖,心里的激动难以控制。他走到毛主席的遗体前,深深地鞠了三个躬,抬起头时,已经是泪流满面。
国民党的经历,让他在之后和平的年代里,晋升之路似乎慢了些许,可毛主席看到了他说:“这样的人才不能埋没”。
所有的付出都被看到,这就够了。
当晚杨育才病情便突然加重,这位英雄的人物终究是离开了。
杨育才师长去了,但他大无畏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是我们中华民族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困境,都可以众志成城,一往无前的勇气所在。
抗美援朝中,我们的战士有幸运地回来的,也有永远回不来的,在那个寒冷的冬天,我们最可爱的人儿,永远地长眠在了异国他乡。那年的风雪是那么的大,甚至有战士为了最终的胜利,严守军令,活生生冻死。不管电影作品或记录或歌颂,我们都期盼着所有的人儿回家的那天。
发布于:天津市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