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国内的饮料市场里,农夫山泉那可是相当有存在感,红色的瓶身,还有那句经典的 “我们不生产水51配资,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简直是深入人心。
农夫山泉的创始人还靠着这品牌登顶过亚洲首富呢,可见它在国内卖得有多火。
很多人去买水或者饮料,第一反应可能就是选农夫山泉。
但您知道吗,要是看看饮料品牌的年度报告,会发现有个品牌,年营业额轻轻松松就把农夫山泉给比下去了,它就是三得利。
据相关数据,三得利的年营业额达到了千亿级别,有说法是1651亿,也有说1046亿,不管哪个数字,农夫山泉的营收都还不到它的三分之一。
这三得利,可把大家给 “骗” 得不轻,很多人都以为它是咱们国产的呢。
三得利,伪装成国货的日本饮料巨头
三得利其实是个如假包换的日本品牌。
它早在1899年就创立了,不过最开始是靠生产酒起家的,葡萄酒和威士忌都做得风生水起。
三得利在日本那也是有头有脸的企业,不过它可没满足于日本本土市场,很早就盯上了咱中国这块 “大蛋糕”。
上世纪80年代,三得利就开始布局中国市场了。
那时候它先投资5000万美元,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建立了一个中外合资啤酒厂——中国江苏三得利食品有限公司。
但咱中国本土的啤酒品牌众多,竞争太激烈了,三得利在啤酒市场上没讨到太多好处。于是,它就开始琢磨新出路,把目光投向了茶饮市场。
说起三得利和茶饮的渊源,还得从日本市场说起。
上世纪80年代,它的竞争对手伊藤园推出了瓶装乌龙茶和绿茶51配资,在日本市场反响不错。三得利一看,也赶紧跟进。
但三得利更 “精明”,它知道日本的茶道文化源自中国,多数日本人都觉得最好的茶在中国。于是,三得利就把产品定位为来自中国的正宗乌龙茶,喊出了 “乌龙茶,皇帝的骄傲茶” 这样的口号,还进一步强调 “最好的乌龙茶在福建”,把福建茶叶和自己的产品紧密联系起来。
为了强化这个印象,三得利特意找了本土著名摄影师上田义彦,来中国各地取景拍摄广告片,这一拍就是27年。
在这些广告里,出现的都是中国的风景,像桂林的田野、福建武夷山、云南昆明的翠湖边,还有哈尔滨松花江等等,主角也全是中国人。
广告里还融入了大闹天宫的连环画、北方宿舍里的暖气片、80年代的芭蕾舞房这些元素,满满的中国味儿。
而且,三得利还邀请了范冰冰、张震、央视主持人杨澜等众多中国知名艺人为其代言,在公交车上循环播放广告,宣传力度那叫一个大。
在产品包装上,三得利也是下足了功夫。
它不断减少甚至完全去除日文元素,瓶身上一面印着简体字,一面印着繁体字,让消费者一看,就下意识地把它当成中国品牌。
从1997年三得利以 “超越水的新一代饮料” 的口号,将无糖茶饮引入中国市场开始,它就一步步地深入中国消费者的生活。
经过多年的深耕,三得利在国内已经建立了多个生产基地,产品覆盖超过300个城市,拥有10万个销售网点,市场渗透力超强。
就这样,三得利靠着一系列 “伪装” 操作,成功地在多数消费者心中树立起了 “中国茶代表” 的形象。
三得利逆袭,背后是市场风向转变
早些年,国内消费者的口味偏好和现在大不一样,那时候大家普遍喜欢甜口的饮料,越甜越受欢迎,像统一、康师傅推出的含糖冰红茶就卖得特别火。
而三得利主打的无糖、带有茶叶苦涩感的茶饮51配资,在当时并不被国人接受,只能在中国市场 “坐冷板凳”。
但市场的风向总是在变的。从2016年开始,新兴品牌元气森林推出代糖 “燃茶”,成功打开了无糖茶饮市场。
此后,国人的健康意识逐渐觉醒,对低糖、无糖、口味清淡的饮料需求大增。三得利一直主打的 “零糖零卡” 概念,正好契合了这股健康风潮,一下子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而且,三得利很会利用自身产品的特点拓展消费场景。
因为它擅长做基酒,旗下产品带有 “调配基底” 基因,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有大量关于三得利乌龙茶的隐藏喝法分享。
比如和白桃汁结合变成 “白桃乌龙”,能平替星巴克的 “冰摇桃桃乌龙茶”;和西柚茉莉、金酒搭配,格调瞬间提升;还能加入抹茶粉、生可可粉等自制 “超模同款” 饮品。
这种能满足消费者DIY乐趣的特点,让三得利吸引了更多不同需求的消费者。
同时,三得利在渠道建设上也很有一套。
2014年,它和汇源组建合营企业,借助汇源当时约3000家经销商,覆盖全国1700座城市、200万家销售终端的庞大销售系统,大大拓展了自己的市场。
后来,随着711、全家、罗森等日本便利店进入中国市场,三得利又近水楼台先得月,在这些便利店里大量铺货,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销售范围。
在价格方面,三得利也很有优势。以美团买菜APP为例,三瓶500ml的三得利乌龙茶售价是13.5元,而同样规格的元气森林燃茶却要卖到16.92元。
在追求性价比的当下,消费者自然更倾向于选择价格更实惠的三得利。
再加上三得利所有的广告和促销活动都是针对中国市场和消费者制定的,充分利用中国的传统节日开展各种活动,还赞助茶艺大赛、茶叶博物馆等公益活动,主打支持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套组合拳下来,让消费者对它好感倍增,销量自然也是一路飙升。
真相揭开,市场回归理性
三得利靠着伪装成国货,巧妙地利用市场趋势,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
但纸终究包不住火,随着信息传播越来越发达,消费者对品牌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三得利的真实身份逐渐被大家知晓。
特别是在2023年8月24日,日本政府单方面启动福岛核事故污染水排海后,引发了众怒,“抵制日货” 的行动随之展开,三得利也被扒了出来。
虽然三得利紧急声明在中国地区有多个饮料生产工厂,销售的饮料基本都是国内采购和生产加工,原料也来自国内,不会受到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影响,但消费者对这个说法并不买账。
很多消费者觉得,与其花时间去辨别它说的是不是真的,不如直接选择其他无糖茶品牌,还能避免让日系品牌赚钱。
其实,像三得利这样看似国货实为洋货的品牌还有不少。
比如 “中华” 牙膏,写着 “中华” 俩字,实际是荷兰的;“味好美” 酱料,听起来像中国产品,却是美国的;过年大家常买的徐福记糖果,也是瑞士品牌。
当然,也有反过来的情况,像元气森林,之前包装上用日文 “気” 字,标注 “日本监制”,营造出日本品牌的感觉,可它实际上是中国河北的品牌。
还有慕思,这个著名的睡眠产品品牌,名字高大上,让人误以为是外国品牌,其实也是咱们国产的。
不过,这几年随着我国制造业水平不断提升,产品质量越来越好,国人的文化自信也在不断增强,大家对国货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对洋货也不再盲目追捧。
那些曾经靠伪装身份来吸引消费者的品牌,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比如奈雪的茶,就改了名字,回归本土化;元气森林也不再强调 “日本监制”,反复声明自己是中国公司。
这都说明,市场正在回归理性,消费者越来越看重品牌的真实归属和产品本身的质量、口感与创新。
对于消费者来说,以后买东西可得多留个心眼,别被品牌的表象给迷惑了。
而对于品牌方,与其花大量心思在身份包装上,不如实实在在地提升产品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青睐。
毕竟51配资,产品力才是品牌立足市场的根本。
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