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说:“诗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一本《诗经》,不仅用它诗意的语言展现了古人的生活状态,还用它的温柔敦厚,传递了一种古朴的生活智慧。
而在《最是诗经慰人心》一书中,作家李蕾更是用她的睿智与博学,让这份智慧跨越两千年的时光,与我们的生活有了交集。
在这个爱情变得越来越奢侈的时代,我们该如何更好的维系感情? 当工作越来越卷,内耗越来越严重,我们又该怎样保持内心的从容? 浮躁的大环境下,我们该怎么保持清醒独立,精进自己的人生,修炼自己的品行?所有的人生问题,都自有答案。
展开剩余86%适度“留白”,才是动人的情感
本书一开篇,李蕾老师就对《诗经》的第一首诗《关雎》作了独特而新颖的解读:
“《关雎》提供的是一个理想的夫妻关系,它叫作‘婚姻的范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关”指的是雎鸠的一唱一和,在诗中引申为男女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男子看到栖息在河中小洲的雎鸠,生出了与喜欢的女子,成就百年好合的心意。
李蕾告诉我们,自古以来,雎鸠就是深情的代表。
有人说它是鱼鹰,有人说是大雁。
词人元好问曾买过两只死去的大雁,并为它们赋诗。
猎人猎杀了一只大雁,它的配偶本来已逃脱,却仍旧在盘旋几圈后,撞死在伴侣身边。
这份“生死契阔”感动了元好问,他为它们打造坟墓,助它们“生同衾,死同穴。”
雎鸠的生死相依,同样触动了正怀春的年轻男子。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很多人都把“窈窕淑女”解读为身材苗条的女子;
但李蕾却告诉我们,这个词语指的其实是性格内敛、品行端正,不轻易与人发生情感的好姑娘。
而“寤寐求之”,说的是男子思念女子,哪怕夜夜失眠,辗转反侧折磨自己,也不忍去打扰女子的生活。
李蕾特别欣赏两性情感中的这份克制,她觉得这是一种非常高贵的情感。
因为只有有了克制武汉世牛,才能为热烈的情感一些留白,才能给彼此留出更多遐想的空间。
纵观这世间好的感情,大都是既要给自己时间,也给对方充足的空间。
发乎于情,止乎于礼,放在当代男女情感中,依然适合。
留一点空间给两个人,多一点余地给自己,才能在看清自己心意的同时,更加真切地感受对方的态度。
哪怕在婚后,也要保持各自的独立空间,方能相处不累。
就像作家杜拉斯所说:给自己一个位置,独立在那里,然后去爱。
一个人只有学会了精神独立,才能更好地尊重另一半;
而只有两个人都懂得互相尊重,保持沟通,才能成就美满的婚姻,达到“琴瑟和鸣”的理想状态。
张弛有度,方能破解焦虑
几乎每个“打工人”都曾感叹过生活的不易,不是焦虑不可控的未来,就是在担忧自己的平凡。
古人虽然和我们的生活方式不一样,可需要承受的压力却不相上下。
《世说新语》里有个叫李充的人,到处抱怨自己不得志。
扬州刺史听闻后,问他愿不愿意管理一个只有百里的地方?
李充说:“我的北门之叹被你听到了?我现在就像一个走投无路的猿猴,怎么还能去挑选傍哪棵树呢?”
李蕾在书中给我们解读,这个“北门之叹”的典故,就来自于《诗经》。
《邶风·北门》这首诗,本质上表达的是一位“古代打工人”的烦恼。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
在公门工作的一位小职员,每天都过得很艰难。
因为职位低下,别人都把又脏又累得活给他做。做的好是应该,做不好就是他能力不行。
稍有不慎就要忍受上司的责骂。
他日日劳作,每天加班,工作仍旧像小山一样怎么也做不完。
终于等到下班了,回到家里还要看妻子的脸色。
因为他那点微薄的薪水武汉世牛,并不能应付家里的开销。
妻子跟他诉苦这个不能买,那个太贵了,不停地唠叨生活的艰辛。
言外之意就是嫌弃他赚得少。
这憋屈的模样,是不是像极了生活中我们无数的普通打工人?
李蕾阅读至此,都忍不住感叹:
“懂事的崩溃,沉默地哭一回,最后还得假装完好,一切如常。”
尽管生活多艰,家庭也没有温暖,小职员却并没有怨天尤人。
他手握浊酒一杯,用自嘲的态度载歌载舞。
他说:“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生活艰难也不是我的错,那我焦虑又能怎么样呢?不如接受它。
喝一杯,唱一曲,舞一段。
不论生活要我面对什么,都不妨碍我享受当下的快乐。
李蕾说,《诗经》中的这位“打工人”,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面对不如意时最通透的态度:
当我们无法改变环境时,就一定要懂得及时改变自己的心态。
命运总是多舛,要想活出自己的平和安宁,就必须学会张弛有度,学会为压力找到出口。
用简单之心,应对复杂人生,自能轻松自在。
即使当下过得再苟且,只要心有远方,仍能活得诗意从容。
保持宽和,才能丰盈人生
春秋时期,卫国第11任国君卫武公在95岁高龄时,仍然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
他告诫下属和百姓,一旦发现他的行为有不妥的地方,要立即规劝他。
上到文武百官,下到黎民百姓,不管是谁提出谏言,他都会认真的倾听,甚至背诵下来,时刻提醒自己。
卫武公也因此成为了让百姓争相传颂的英明君主。
“有匪君子,如琢如磨,如切如磋。”
正因为有了卫武公的传说,所以诗经中的这首《有匪·淇奥》,很多人都认为是赞颂卫武公的君子之态;
但李蕾却在书中给我们分析,这首诗其实是在告诫世人该如何修炼自己的品行——
要想拓展自己人生的高度和宽度,首先就要学会做一个宽和的人。
“如琢如磨,如切如磋”,指的就是身为君子,不仅要在文采上不断精进,也要学会修心,在品德上不断地提升自己。
苏轼在上任的路上,遇见了曾在“乌台诗案”中,给自己“小鞋”穿的狱卒。
面对官复原位的苏东坡,狱卒很怕他报复自己。
苏东坡就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一条蛇咬死了人,蛇辩解说自己有蛇黄,县官就放了它。
牛撞伤了人,同样辩解说自己有牛黄,也被赦免了罪。
有个人犯了错,被抓去见官,他也辩解说自己有“黄”。
县官问他你有什么黄?那人说我很惶恐。
苏东坡用讲笑话的方式暗示狱卒,其实自己早已宽恕了他。
而苏东坡也因为自己宽厚豁达的品行,被世人争相传颂。
生而为人,当你懂得用宽厚仁和的态度对待一切,往往也会成就自身的圆满。
不以自己的学识、财富或地位凌驾于人;
而是懂得以谦逊的姿态给别人如沐春风的感觉,看似滋养了别人,丰盈的却是自己的人生。
写在最后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深藏着抚慰人心的巨大力量。
就如李蕾老师在书中的总结:“归根到底,它是在培养一种温柔的心性。”
哪怕隔着两千年的时光,与《诗经》中相同的情感,和相同的困惑也仍在继续。
天地苍茫,人生苦短,若不能事事求全,至少事事从心。
点个「在看」武汉世牛,与书友们共勉。
发布于:上海市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